学院简介

为响应国家“海洋强国”战略,面向海洋资源开发及水下安全重大需求,中山大学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于2017年正式成立。学院重点围绕“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建设,下设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水声工程、海洋智能与无人技术3个二级学科,建成海洋工程应用基础研究基地、海洋高端装备与技术研发基地、海工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以服务国家全球战略利益拓展与水下安全、海洋经济建设与产业化。现已建立起“前沿基础理论探索(新原理)—核心算法软件研发(新技术)—系统集成与装备产业化(新装备)—高水平海工人才培养(出人才)”的全链条海工装备研发与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坚持“引育并举”的“人才强院”战略,汇聚了一大批来自国内外海工领域的优秀人才,组建了高效的党政办公室和专业的实验教学与创新训练中心,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的高质量师资队伍及管理团队。学院现有教职工77人,其中专职教师48人,包括教授13人,副教授31人,助理教授3人,讲师1人;博士后9人;专职研究人员1人;党政管理人员9人;实验技术人员6人;科研助理4人。

学院坚持“筑海之路,育工之将”的育人理念,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建立了“本--博”贯通的工科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学院现有学生573人(本科生219人,研究生354人,其中硕士212人、博士142人)。本科设置了“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采取不分方向的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的培养模式,研究生培养围绕“船舶与海洋工程”和“电子信息”等专业,进行体系化专业课程设计,强调信息化、智能化及工程实践经验培养,以期为国家培养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大国工匠”精神的海工领域总师型人才。

为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学院构建了“本科生导师制—大学生创新训练—科技竞赛—实习实训”相融合的一体四位科研创新训练体系,成立中山大学水下机器人研究学社,建设工程实训中心和学生创新实践作品展示空间,并努力打造了具有海工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学院学子在多项学科竞赛、文体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毕业生进入国内外一流大学深造,或在海工及信息领域的高校、大型国企及科研院所等工作。学院团委、学生会和研究生会多次获评校级优秀。

学院已建成一批高质量、现代化的教学研究实验室、“海路通”高性能计算集群、南校园拖曳水池、深海压力舱等海工实验设施,购置深海声学接收潜标、双频拖曳声学发射系统、宽带低频声源等海洋声学设备,并依托“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极地”号破冰船等大型科研平台,构建了“数值仿真-水池实验-近海海试-远海海试”四位一体的中大海工特点的教学研究体系。

学院围绕船海装备、水下安全和海洋环境保障三大核心应用,建设智慧船海工程、水声信息与装备、海洋智能与海岸工程三个教学研究部,构建“学院-教学研究部”的两级教学科研组织架构;目前建设(含共建)有2个国家级实验室、2个省部级实验室、5个省级科研平台及实验教学中心、2个校级科研平台,为海工人才培养和有组织科研奠定人力基础、组织保障和交叉融合的创新平台支持。学院现已主持承担了一批具有显示度的国家级重点任务,参与国家重大海洋科技专项及工程,形成一批具有产业化能力的科研成果,科研活力竞相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