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科研 | 我院多项成果荣获2024年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
2024年12月23日,2024年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结果进行公告,我院多项研究成果获奖。由我院杨健敏副教授牵头,中山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联合哈尔滨工程大学、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完成的《水声通信组网与跨介质信息高效传输关键技术及应用》获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我院骆婉珍特聘副研究员参与完成(第4完成人)的项目《冰缘区船舶阻力和推进器动力特性预报技术及应用》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我院黄硕副教授参与完成(第6完成人)的项目《面向海洋装备的融合型波浪能随体发电技术及应用》获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24年度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科学技术评奖评审结果

▲获奖证书
此次获奖是我院组织牵头科技成果鉴定和申报重要科技奖励的成果,将有助于推动我院有组织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项目介绍:
一、水声通信组网与跨介质信息高效传输关键技术及应用
随着建设海洋强国战略深入实施,各方面对水下信息传输及出入水性能的需求不断提高,开展水声通信组网和跨介质信息传输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对推动落实海洋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我院杨健敏副教授及项目组经过多年攻关,取得一系列创新技术成果,建立了水声通信组网和跨介质信息传输关键技术体系。项目组研发的实时双向水声通信、高效安全水声组网、水下机动平台集群稳定跨域通信等关键技术支撑了水声通信组网与跨介质信息传输装置的设计研发与研制,已应用于多家单位。
二、冰缘区船舶阻力和推进器动力特性预报技术及应用
极地对我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我院骆婉珍特聘副研究员长期从事冰区结构物航行性能相关研究,在冰缘区船舶的阻力和推进特性预报技术及应用方面取得了相关研究成果,为提升冰区航行船舶的设计能力和改善其安全性、快速性、操纵性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三、面向海洋装备的融合型波浪能随体发电技术及应用
我国在海洋能源领域的技术研究处在关键发展阶段。我院黄硕副教授针对特定的电力需求对象,依托供电场所的实际条件,构建波浪能发电基础平台,拓展波浪能发电技术的应用场景,降低波浪能发电装置建造和电力传输成本,实现“海能海用,就地取能”。通过“产—学—研—用”相结合,跨行业和跨领域形成优势力量,通过多年技术攻关,突破了面向海洋装备的融合型波浪能发电装置的一系列关键共性和专用技术,有效促进了波浪能发电技术的发展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