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参与的“3500米级超深水高压海底管道研制及产业化”项目启动会召开
6月18日,“3500米级超深水高压海底管道研制及产业化”项目启动会在番禺珠江钢管(珠海)有限公司举行。中山大学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直属党支部副书记(主持工作)贾延江、副院长杨清书教授、院长助理谢鹏副教授、办公室梁海含主任,以及珠江钢管有限公司总经理孔伟、常务副总经理苏章卓、副总工程师兼研发中心主任黄克坚博士、总经理助理张巍和项目组成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由黄克坚博士主持。

启动仪式现场

为全面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全面增强以涉海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发展能力,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海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广东省自2018年起,启动促进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海洋经济发展用途)项目。由番禺珠江钢管(珠海)有限公司牵头、中山大学参加的“3500米级超深水高压海底管道研制及产业化”获得了2019年专项资金支持。中山大学承担该项目的“超深水海底管道成型工艺及数值仿真技术研究”课题,由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谢鹏副教授负责,资助资金150万元。

参观珠江钢管生产车间并进行现场讨论
超深水高压海底管道是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必不可少的核心装备。目前,国际上最深的海底管道应用水深为2900米(美国墨西哥湾Stones项目),国内最深的海底管道应用水深为1500米(中国南海荔湾3-1项目)。国内尚不具备适用于超过1500米以上水深的海底管道设计、制造、测试和产业化的能力及经验,“卡脖子”的核心技术依然掌握在国外。为解决这一问题,本项目针对超深水高压海洋油气管道的重大市场需求,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开展最大深度达3500米的高压海底管道制造技术研究,解决弯管、成型、扩径、焊接、抗压溃、抗大变形等关键技术难题,完成生产线改进、配套设备研制、样管试制、测试能力提升及成果产业化推广,研制出新产品,促进国内行业技术进步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推动中国超深水油气管道走向国际市场。

调研珠江钢管JCOE管生产车间
会上,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贾延江副书记对该项目的启动表示祝贺。贾书记指出,双方同在珠海,应以该项目的合作为起点,进一步加强联系,在大学生实习基地建设、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建设等领域加强沟通和合作。杨清书副院长指出,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围绕主要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智能水下机器人、水下通信与探测、河口海岸与岛礁学科方向,与珠江钢管具有多方面的合作潜力。其中海洋工程装备、海底管道是学院发展的重点方向,学院将尽最大努力为该项目的顺利执行提供支持和保障。孔伟总经理对中山大学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长期以来对珠江钢管科技创新和新产品研发的支持表示感谢,并期待以该项目的实施为基础,双方未来在“天然气水合物开发管道”,“高强度抗酸管道”、“抗大应变管道”等领域深化合作,通过科技创新,研制出有市场竞争力的高新产品,保持企业在海洋管道领域的领先地位。

调研珠江钢管2万吨级码头
番禺珠江钢管课题负责人黄克坚博士和中山大学课题负责人谢鹏副教授分别针对各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关键难题和实施方案进行了汇报,并一致表示,项目组将严格按照合同书的要求,认真做好各项工作,研制出世界一流的超深水钢管并实现产业化,完成考核指标,做好“产学研用”示范,以实际行动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支撑广东海洋经济强省建设和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
资料:番禺珠江钢管(珠海)有限公司,于2010年6月在珠海高栏港经济区注册成立,公司投入近20亿元,建设 4条钢管生产线及海岸专用配送码头的工程建设,产能规模达50万吨,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珠江西岸海工战略”重要实施单位。核心产品为大壁厚、大口径、高强度、高韧性钢管, 2013年,企业主导产品——深海油气输送用直缝埋弧焊管,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战略性重点产品;两次获得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颁发的冶金实物质量金杯奖,典型业绩包括“西气东输”、“南海荔湾1500米深水管道”“港珠澳大桥”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
责任编辑:黄剑霖
初审:谢鹏
审核:刘军 杨清书
审核发布:贾延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