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吕鸿冠:凡心所向,素履所往
老生常谈,听别人的故事、品自己的人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功方式,通过聆听获奖者们的成长故事,看看他们是如何解决在研期间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如何与导师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模式,如何处理好学习与生活的时间分配,如何向“国家奖学金”的目标一步步靠近。希望通过此次采访能给同学们一些启示,能真正找到自己的方向,成为更好的自己。
专访2021学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吕鸿冠
个人简介
吕鸿冠,2020级力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中山大学2021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动向学院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坚持学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尤其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具有突出表现;在《Ocean Engineering Applied Ocean Research 》等海洋工程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多次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并作口头汇报,受同行领域专家积极评价。
采访实录

Q:师兄你好,非常感谢师兄能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今天准备了几个问题想要向你请教。首先想请问师兄在科研期间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你是如何克服它的呢?
A:在科研过程中遇到困难是常有的事。就我而言,如果是遇到基础理论上的困难,我会通过请教导师或同门来克服;如果是遇到技术方法上的困难,比如程序调试不通或软件操作卡壳等,我一般通过阅读官方技术文档来解决,甚至直接跟开发者交流学习。如果在一个问题上卡了很久且毫无进展,我会考虑把它暂时丢开,去做手头上的其它事情,过段时间再回来看可能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Q:嗯,办法总比困难多!那请问师兄你是怎么找到自己的前进道路的呢?
A:我探索欲较强,所以读博对我来说是比较自然的事情。此外,在求学期间的关键节点我遇到了很多重要的老师。我本科班导黄技老师循循善诱,指引我走向学术道路,而我硕导谷家扬老师则培养了我的工程思维和实践能力。到了博士期间,我的博导邓锐老师在授课、科研、实践和生活等多方面给了我非常重要的指导和帮助。邓老师为人和蔼、博学多才,具有深刻的专业见解,让我对海洋工程水动力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邓老师鼓励我矢志不渝地追求理想,并给了我广阔而自由的发展空间,对此我无比感激。此外,孙鹏楠老师在学术上为了提供了许多指导。很幸运在读书期间遇到上述几位老师,他们是我前进道路上最坚实的后盾。
Q:良师在师兄的学习道路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啊!那师兄在着手一个新的领域科研工作时,会通过怎样的途径去快速了解和熟悉新领域的内容呢?
A:对于一个陌生的研究领域,我觉得最快的入门方式是通过阅读本领域权威期刊上的综述入手(中英文均可)。权威期刊上的综述一般只接受邀稿,而邀稿对象基本都是业内著名学者。因此,这类综述的内容质量非常高,能让新手快速定位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动态。
其次,在阅读综述过程中可通过收集综述里面的二次文献,逐渐掌握该领域的前沿进展,进而形成自己的知识脉络。
此外,多与导师或同门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导师可以帮你指出研究的大方向,确保道路不会走偏;而跟同门交流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灵感和思路,加快前进的步伐。
Q:原来是这样!那师兄觉得一名优秀的研究生除了优异的科研能力以外还需要哪些方面的素质?
A:我觉得研究生除了科研能力外,最重要的是抗压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抗压能力体现在当你的研究工作陷入困境或各种deadline逼近时,能否通过寻求外界帮助或自我调节进行释压;而时间管理能力则体现在能否高效完成短期目标。比如,很多人可能会陷入一种努力陷阱,感觉自己整天都呆在办公室忙活,但是一天下来收效甚微甚至产生副作用,这就需要提高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比如学习和娱乐要区分),求质不求量。
Q:抗压和时间管理,懂了!最后,师兄有什么给我们这些科研新兵的建议吗,比如在读研期间应该如何提升自己之类的?
A:我觉得研究生在读期间最重要的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因为即使毕业不从事科研工作,而是进入政府部门或者是企业工作,也依然需要不断学习,以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此外,我认为研究生并不一定要花费所有时间在科研上,而更应注重个人能力的全面培养。比如,对于毕业后想继续深耕学术的,可多花时间在科研上;对于以后想进入企业工作的,可以在完成研究工作之余,更多的通过实习或工程项目来提高实践能力;对于毕业后想从事党政管理工作的,可以多多参加学生组织和各类活动,锻炼自己的沟通与策划能力等。
总之,大学是一个非常开放、多元的平台,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最重要的是找准自己的定位和目标,并为之不懈奋斗。
Q:相信师兄的建议一定会给新生们带来不小的作用!今天的采访到这里差不多就结束啦,非常感谢师兄今天的耐心解答!
A: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梦想,一代人也应该有一代人的担当。作为海工学子,我们要坚定建设海洋强国的梦想,并为之矢志不渝地做出奋斗和努力!
希望我的经历经验能为大家带来一点帮助,期待明年听到属于你们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