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海洋,装备筑路——我院学生参加“中山大学”号科考实习
2022年8月19日至21日,我院2019级苏雅楠、王绍江、何贤钊、王冠天、李榕盛、胡恒瑜、周诗殷、詹梓洋和2020级李丽、梁彬怡共10位本科生乘坐“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前往万山岛锚地,参加为期三天两夜的海上实习。在本次科考实习中,同学们不仅学到了海洋生物、大气和遥感探测等方面的知识,亦认识了来自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同学,还从船员与海洋科研工作者身上感受到了深厚的海洋情怀。同学们纷纷表示,此次科考实习的经历十分难忘,进一步激发了自身的科研兴趣,并期待再次登上“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

我院学生代表参加“中山大学”号科考实习

实习合影
2019级苏雅楠:这次实习注定是令人难忘的,不仅在于有3天的实习时间,更在于这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海上实习。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参与到数据采集和分析的过程中,对各个学科方向都有了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在相对忙碌的海上作业期间,我们也开展了丰富的文娱活动,做到劳逸结合,张弛有度。唯一遗憾的是时间较短,没能去更远的地方进行更加完整的走航观测。希望未来还有机会和大家在“中山大学”号上重逢!
2019级王绍江:“中山大学”号的实习生活结束了,在这3天里我还是有不少的收获。去海上实习对我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虽然曾经也参加过很多的实习,但从没有在海上实习3天的经历。这次实习全面检验了我学习、生活、心理、身体、思想等各方面的能力素质,就像是一块试金石,检验我能否将所学理论知识用到实践中去。也为我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坚定了努力的信心。

安全培训
2019级何贤钊:此次参与“中山大学”号科考船三天两夜的实习,我体会到海洋科学家们进行海洋科考观测时不畏辛苦、迎难而上的精神。同时,他们能够敏锐地从收集到的数据中提取关键信息,解释海洋的奥妙,这一点值得我们去学习。
2019级王冠天:感谢学校、学院和科考中心周全的协调支持,给予我感受科考魅力、初探海洋奥秘的宝贵机会;感谢指导老师和师兄师姐,耐心的讲解示范带给我学科前沿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的满满收获;感谢仪器和实验操作人员,精心的操作和调试让我感受到一丝不苟的科研精神;感谢船长、船员和码头员工,成功的指挥和保障带我们驶向星辰大海,并满怀感激归来;感谢我的队友,举手投足间的帮助让我体会到相互支持、携手共进的团队精神!

参观设备设施
2019级李榕盛:8月19日出发,我登上了“中山大学”号,开始了为期三天两夜的科考实习。这次实习真的是非常有意义的一次体验。首先是实习动员会上,于卫东老师的动员演讲振奋人心,从中能够感受到他对海洋的热爱以及对我们的期待。在船上的经历让我切实感受到了科考活动的不易与艰辛,当然艰辛之余,也充满趣味。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晚上的钓鱼活动,让科考之余,身心得到调整和放松。
2019级詹梓洋:这次航次虽然只是在万山群岛锚地进行一些简单的科研实践和操作,但通过老师们和船员们的讲述以及实习经历,我深深体会到了海洋科研工作者的不易。无论是恶劣的风浪环境还是高强度的作业时间,对科研工作者们来说都不能阻止他们工作的步伐,他们在工作海域总是争分夺秒地采集样本、处理数据。我想,能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海上研究环境和设备,让他们可以更放心和专注地投入到研究本身,去取得更好的研究成果,这就是海洋工程与技术这一专业存在的重要意义之一吧。

实践操作
2020级李丽:这次非常荣幸能够有机会登上“中山大学”号科考船,进行三天两夜的实习。在实习期间,我们参观了解了科考船驾驶舱、实验室、科考人员和船员的生活区域以及科考甲板吊舱、推进器、机舱等科考船主要功能区,并且通过讲座、现场讲解操作等方式分别对海洋生物、物理海洋、大气和遥感四个方向的真实科考过程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激发了我们的科研兴趣,启发了我们对科研的思考与创新。
2020级梁彬怡:漂浮在大海上的日子,是充实而快乐的。凌晨两点的CTD采水作业区,同学们熟练地帮忙挂瓶采样、冲洗生物拖网;早上六点的飞行甲板上,同学们在等待美丽的海上日出;餐厅里丰富美味的饭菜水果饮品,大家吃得津津有味……虽然有些晕船,但如果还有机会,我还想再次登船,去更远的地方探索海洋!

集体合影
劈波斩浪,奋楫扬帆;向海图强,走向深蓝!在这一次的科考实习过程中,同学们了解到国家在建设“海洋强国”的道路上还存在许多“卡脖子”问题,他们表示要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提升专业技能,为实现“海洋强国”战略奉献一份自己的力量!